马塔乌图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真爱无边缘LGBT电影年度报告看电影
TUhjnbcbe - 2025/5/1 16:27:00

看死君:“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这是我近期最喜欢的一句台词,窃以为用在今天这篇文章开头特别合适。从去年中旬开启“花园”栏目至今,我们断断续续推荐了不少LGBT题材电影,尽管影响力微乎其微,所幸也着实得到了不少影迷的支持。

相比之下,常年致力于为同志电影发声的QAF中文站,则着实令我们佩服万分。也正是通过他们的努力,更多影迷得以进一步认知LGBT群体。而我们每年最期待的“同志电影年度报告”,便来自于QAF中文站。

首发

QAF中文站

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年毫无疑问是同志电影的“至暴之年”。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到《每分钟击》,这一年有太多同志电影爆成了烟花。而且跟往年不同,L(女同)、G(男同)、B(双性恋)、T(跨性别)四个类别都出现了高水准的代表作,让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觉得不可思议。

“高水准”的判定标准之一是电影奖项。当同志电影和非同志电影同场较技还能获得肯定时,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些同志电影是好电影,因为它们成功唤起了评委和观众的同理心,让人们暂时站在自己性取向的对立面,为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打call。这样的电影在年涌现了很多。

比如《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获得美国电影学会奖(AFI)最佳影片、哥谭奖最佳影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等等大小38个奖项;《上帝之国》获得圣丹斯导演奖,爆冷战胜《三块广告牌》,当选英国独立电影奖(BIFA)最佳影片;《每分钟击》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当选洛杉矶、纽约和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西尔玛》获得挪威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当选圣地亚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阿莉芙》获得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暗房夜空》获得金马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更不要说《月光男孩》在2月份戏剧性的被加冕奥斯卡,成为第一部夺得学院最高荣誉的同志电影了。这样姹紫嫣红开遍的年,除了“圆满”真的找不到别的形容词了!

《阿莉芙》(台湾)

一、年度关键字圣丹斯

同志电影的“爆相”从1月份的圣丹斯电影节就能感受到:《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作为非竞赛片亮相,结果成为口碑之王;两部男同电影《上帝之国》和《沙滩鼠》平分了剧情片单元的两个导演奖;继《心底的逆流》之后又有一部同志电影《梦呓雨林》获世界剧情片观众选择奖;南非电影《伤口》初露黑马迹象(后来果然进了奥斯卡外语片九强)...圣丹斯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如此百花齐放的盛况。今年圣丹斯会不会再次成为同志电影的风向标?我们很快就会知道。

#CMBYN

这部《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火了整整一年,但它的中文名实在太长,以致于人们专门发明了一个标签:#CMBYN。这是一部美到肝颤的艺术电影,关于它的评价有太多太多。而唯一让我觉得有必要站出来反驳的是,有人说它不像是同志电影,这种说法本身就建立在同志电影存在一个“固定范式”的基础上。

你觉得同志电影应该充满负面挣扎?应该见不得光?应该被歧视打压?应该以悲剧收场?当你预设的框架无法套进你看的电影你就把电影给否了?你不觉得这很扯扯扯扯蛋蛋蛋蛋吗?认为同志电影应该有固定范式和认为“同性恋就是娘娘腔”一样,都是典型的刻板定调(Sterotype),发表这些评论的人甚至都懒得去翻翻看古希腊关于同性爱慕的记载,这还要我说什么好?

至于CMBYN的奥斯卡之路,希望大家平常心以待。《月光男孩》去年已经获得最佳影片,今年即使再有一部同志电影连庄也不过是锦上添花。在CMBYN可能的提名中我反而更看重最佳男演员奖。

希望甜茶能加入《蜘蛛女之吻》威廉·赫特、《费城故事》汤姆·汉克斯、《卡波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及《米尔克》西恩·潘的行列,成为第五位凭借同志角色加冕的影帝。好莱坞需要接受一个事实,即大银幕上的男主角不一定要健硕阳刚,他可以很温柔,可以对另一个男人撒娇,可以接完电话后流泪,可以百无聊赖的撸一只桃。

奥斯卡

去年2月奥斯卡颁奖礼闹出的乌龙,实在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劲爆了,这个乌龙大到估计能够让《月光男孩》名垂影史(当然《爱乐之城》也跑不了,还有台上高司令掩嘴偷笑)。虽然这部电影是年10月上映,但小金人给它的票房带来了长尾效应:作为一部成本仅万美元的小制作,《月光男孩》直到17年5月才在美国下映,最终票房是成本的18倍。

本届奥斯卡估计只有CMBYN能够复制《月光男孩》的票房曲线。虽然仍未扩映,但CMBYN的票房收入已经超过万美元,轻松越过万美元的制作成本线。票房中有万美元都来自年,这意味着年才过九天它就收割了万美元票房,未来回本没有任何压力。

另外一部提名希望较小的《性别之战》已经下线,总票房收入为万美元。除了这两部同志电影之外,有五个国家地区的同志电影都申报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它们分别是智利的《普通女人》、南非的《伤口》、挪威的《西尔玛》、法国的《每分钟击》、芬兰的《芬兰的汤姆》,还有台湾地区的《日常对话》,其中《普通女人》和《伤口》进入九强短名单。通过众筹完成的学生习作《心跳无限次》也进入最佳动画短片的短名单,成为今年奥斯卡的小惊喜。

性骚扰

“性骚扰”正在刷屏好莱坞,而这场风暴的受害人不只是女性。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以一种极为恶心的方式公开了自己的性取向:当媒体曝光他曾性侵未成年男孩后,史派西在道歉声明中“顺便”证实了多年以来外界对他性取向的猜测。

这种用LGBT身份来转移焦点的行为非常之卑劣,因为性取向和性侵之间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史派西的声明无形中恰恰迎合了把“同性恋”和“亵童”画上等号的社会偏见,用抹黑整个LGBT群体的方式来模糊公众对他的诘难。

同样被爆涉嫌性骚扰的同志影人还有《星际迷航》的乔治·竹井和凭《非常嫌疑犯》获奥斯卡奖的导演布莱恩·辛格。女性受害人可以用#Metoo#来表达对性骚扰的愤怒,男性受害人呢?好莱坞又一次选择性失明了。

二、年度七宗“最”

最佳女同题材(L)

高产的智利导演塞巴斯蒂安·莱里奥不但在年初带来一曲变性之歌《普通女人》,年末又用《违命》讲述两个犹太教女子的爱恋。人性在神性面前勇敢而叛逆的转身,两位Rachel美翻。最佳男同题材(G)

爱就像一道光照亮他的世界,哪怕这道光离开,他也会努力的把它追回来。你可以说这是现代版的《断背山》,但更要甜一百倍:时代的改变让幸福变得理所当然。

最佳双性恋题材(B)

惊世骇俗的三人两性游戏,有性、有爱、有BDSM、有陪伴,还有即使放到现代也前卫无比的摩登家庭。看过《神奇女侠》作者的真人真事你才会懂得女侠文化背后的离经叛道与辛酸。

最佳跨性别题材(T)

温柔倒错的人生,把性别抉择放入细碎家庭生活,一针针缝出理解和包容,带观众踏上樱花满道的跨性别之旅。身体只是心灵的皮囊,情感和家庭才是我们共同的渴望。

最佳爱情呈现

古希腊时代的同性爱慕被诠释到极致,让人只想再去西西里做一次少年。两个年轻灵魂的犹疑、试探、觉醒、迷恋和缱绻会留下一生的印记,因为他们再也无法找到如此完整的、彻底的亲密。

最佳平权呈现

足以载入同志电影史册的群像刻画,80-90年代的集体记忆恢弘而细腻。这是最锋芒毕露的同志电影,它无视主流的侧目和恐惧,用不合时宜的激情呼唤同志感受作为群体的力量。生命乐章。

最佳纪录呈现

东京新宿二丁目,关于男孩与男人的肉体交易从江户时代就有迹可循,而他们甚至不需要是同志。导演用漫画+真人形式讲述男妓这一东方古老行当背后的“灵肉分离”,让人在趣味中拍案惊奇。

三、热点地图

同志电影热点地图有助于我们了解全球有哪些国家的创作进入了上升期,入选热点即意味着该国(地区)在一年内有三部(或以上)LGBT电影问世。(美国和法国由于固定“超标”,已经属于常规国家不算在内;中国请见第四章)

过去一年韩国同志电影出现井喷,至少有六部同志电影与观众见面,其中四部都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首映,这从侧面说明亚洲A类电影节对推广同志影视的重要性。

釜山亮相的四部同志电影,被炒得轰轰烈烈的《方法派》更像是耽美作品,本质上是韩国演艺界爱豆对演员发起的一场逆袭;《可能的脸》讲述三个主角的平行日常生活,同性情愫若有若无;《黑色夏天》描绘大学同窗的爱慕,用极简风格留出大片想象空间。

最值得一提的是,由新人导演南严宇自编自导自演的变性题材《化妆》。该片以幽默手法讲述沉重主题,成本仅10万人民币,但得到了《电影手册》影评人的推荐和获得了青龙奖最佳新人提名,是韩国同志电影的年度标杆之作。

除四部“釜山系”电影外,还有《诗人的爱》讲述济州岛一位中年诗人因爱上一个男孩而导致家庭分崩离析的故事。罪案片一直是韩国强项,年底出了部脑洞片《好久不见》,讲述隶属不同黑帮的两个杀手“飞刀”和“野狗”相爱相杀的故事。

总的来说韩国同志电影处在上升期,无论题材或风格都有多种尝试,年韩国同志电影有望继续强势。

年的“七宗最”当中已经有两席是日本电影了。除上面提到的《人生密密缝》和《待售男孩》之外,日本还出了一部尺度较大、堪比GV的跨国同志电影《柏林漂流》。电影讲述两个日本人漂在德国柏林,寂寞的心因流落异乡而被欲火吞没的爱情故事。

当然,并不是所有日本同志都向往抵死缠绵的生活,《爱与法》就是关于一对恋人共同经营律师事务所和组建家庭的小品,用细水长流带来感动。此外还有一部双性恋题材的《你是海》,主角是个存在厌女情结的男生,他好不容易遇到心爱的女孩后却发现对方竟然是拉拉——电影从异性恋的角度讲述同性恋的身份认同。

由于日本正处在婚姻平权十字路口(日本已有四市二区承认同性婚姻),预计年还会保持同志电影的创作势头。

芬兰在年3月1日正式实现婚姻平权——这个背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芬兰会以一部中规中矩的同志电影《芬兰的汤姆》申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专画下流同性恋漫画的“TomofFinland”已成为芬兰最经典文化名片,安利传记电影想必也有为艺术家正名之意。(但拍得太保守了哎!)

此外,芬兰还出了两部男同电影《芦苇荡的时光》和《爱砸了》。两部都是新人导演处女作,以小清新风格讲述青少年的成长和爱情。《爱砸了》已经提前锁定年度最佳同志喜剧,它不但有养眼的卡司还有风趣的剧情,可以说比《芬兰的汤姆》更能反映今天北欧年轻同志的生活状态。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正式废除同性恋罪名,保守的日不落帝国开始踏上成为今天“腐国”的漫漫进化路。年是英国同性恋去罪化五十周年,小荧幕上涌现了大量反映社会变迁和LGBT历史的节目,包括《酷儿们》、《橘衫男子》和《法律之外》等。

但对比年(五十周年)和年(四十周年),可以发现英国主流文化正在改变对同志题材的定调。四十周年之际,Channel4曾经集结《莫里斯》的原班人马,用一部万花筒电影《迷情站台》聚焦现代同志遭遇的隐性歧视、深层暴力和内心自憎。

十年后负能量和戾气已大大减少,“同志亦凡人”的观念开始大行其道,更重要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社会环境不一定带来悲剧——正是这样的认知,才孕育出了《上帝之国》这样甜得一塌糊涂的电影。

除《上帝之国》之外,英国还有两部跨性别题材电影值得

1
查看完整版本: 真爱无边缘LGBT电影年度报告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