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塔乌图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少年读中国哲学必读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方
TUhjnbcbe - 2023/11/20 21:24:00

提起哲学,很多人会有以下两种印象:

“艰涩”——哲学理论就是每个字都认识,放在一起不知所云。

“无用”——哲学是干什么的?反正不是考试科目。

一听让孩子读哲学,更是连连摇头:“连成人都搞不懂,更不用说孩子了!

这是大多数人对哲学的刻板印象和最大误解。

事实上,每个人,尤其是孩子,都应该读读哲学。唯有真正读了哲学,才会明白哲学潜移默化中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之大。

举例来说,去一个城市旅游之前,我们会先看看整个城市的地图;

在给孩子报一个兴趣班之前,我们会先看看课程大纲;

在决定买一本书之前,我们会先看看简介和目录……

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先窥一眼全貌,心里才“有底”,做事才会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学哲学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爱因斯坦说:“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

无论是理科的逻辑推演,还是文科的文史脉络,融会贯通这一切的,归根到底是哲学。

“哲学”一词,源于希腊语的“爱智慧”。哲学就是统领各科的智慧之学。

哲学之于人们的头脑,其实就是那个“地图”“大纲”“简介”“目录”。

小到做一道题,先找对思路,才能不做无用功;

大到走人生路,先找对方向,才能不走冤枉路。

孩子处在思维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用什么为他的思维和人格打下底色,关乎他一生学习、工作、为人处世的观念与方法。

立意高远引领孩子寻哲学根,探世间理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华文化大发展的高光时刻,孔子、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一代代哲学家层出不穷,灿若星辰。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各学派的哲学观点激烈碰撞,迸发出更加灿烂的智慧火花,学术盛况空前辉煌,史称“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将一生苦思的智慧成果,凝聚在自己的学术著作中,为后人留下了明德启智、永不过时的思想财富。古圣先哲的思想博大精深,在两千五百多年的岁月里,滋养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今天的孩子也应该通过理解诸子百家著作,来汲取中国哲学的智慧。

但是,先哲们所在的那个时代、他们的人生经历,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太过遥远,他们所思、所想、所主张的一切,对今天的孩子来说太过厚重、艰涩,甚至枯燥无趣。

如何去厚重、去艰涩、去枯燥,是创作一套给孩子的中国哲学启蒙读物必须着手解决的重要问题。

今天就为大家推荐一套严谨但不古板、有趣而非戏谑的中国哲学入门丛书——《少年读中国哲学》。

这些都是先贤智者的智慧结晶,几千年来启发了无数人,使他们最终踏上成功之路。

借两位学生的思考与提问,穿越古今步步抵达思想的制高点

学习哲学,帮孩子启智明思,要从主题介入,将诸子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分章节讲述,期间穿插诸子的人生历程,以及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如何切入哲学话题,如何让话题一步步深化,如何让穿越了上千年的话题在今天依然有讨论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作家创造性地想出了“师生三人的周末哲学课”这一思路,以师生三人(史敬朴老师和李明哲、易学敏两位学生)平日里的经历、见闻为切入点,引入诸子的哲学命题,在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提问、反馈、反思中步步深入命题,多方面思考、多角度分析,从而激发孩子的独立思考意识和批判性思考。

这才是哲学的根本。

每一分册的前面都有一篇前言,画龙点睛似的点出各个哲学家的核心观念,并交代论述的依据。其中以“儒墨两家都是在教我们‘走路’,而道家在教我们‘飞’”的提法最为有趣。

每章的章名页都附有“关键词”,便于读者借此掌握该章的内容。

每章一开始是2到4幅的多格漫画,用轻松的方式带领读者进入该章的主题。

这些漫画隽永有味,每一则都搭配了与之呼应的一两句隽语,例如《仁的世界(孔子篇)》的第一章第一则漫画讨论“哲学的起点”,

隽语写的是:“星星不是哲学的起点,跳蚤也不是,但类似这样的事物能引起我们的好奇和思考,那就是哲学的起点!”

每章正文都是课堂的“实录”,分别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忠实地呈现一位老师对两个小学生的哲学知识传授,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讨论,当然也少不了颇有意思的玩笑话。

在每章的正文中,只要遇到补充的知识点,便会以“知识链接”窗口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

这些“知识链接”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文学、历史、哲学、古代文化,甚至包含了科学和经济学等面向。

史敬朴老师讲解先秦诸子的观念,总会用到他们所说的一些话。

但史老师使用这些话,是直接把它们翻译成白话文,流畅而无接缝地表达出来。引用的原文依序罗列在每章的末尾,并加上注释。

这些原文都是精华,可作为背诵的材料。

每一分册的后面列出参考书目,以尽研究者的本分。

“少年读中国哲学”的体例十分严谨而灵活,既有学术研究该守的分寸(如关键词和参考书目),又善于运用小读者所喜爱的通俗文化元素(如漫画)。

整套书呈现出一种多元而活泼的格局,也让它更有空间来塑造“亦庄亦谐”的风貌。

例如史老师讲解孔子所主张的“仁”,指出它的本意是“爱人”,并意指许许多多的“两人之间的关系”。

易学敏在家庭生活中,恰恰就有一个关乎“两人关系”的问题困扰着她,那就是:有时候她想读读自己想看的书,年仅8岁的弟弟总会来干扰她。

“好烦啊!为什么都不能让我一个人静一静?”学敏经常这么想。

直到再一次上过“周末哲学课”,听史老师深入地解释了“仁”的内涵,又听史老师举出一个不幸家庭的例子,学敏这才恍然大悟,有了观念上的转变。作者在书中这么描述学敏的反省:

能有一个弟弟相伴,她应该觉得很幸福,怎么会认为弟弟来找她玩是对她的打搅,又嫌弟弟不懂事呢?弟弟要是不懂事,那就好好地教他,怎么能因为一心想干自己的事就不愿意搭理他呢?

可以说,改变之后的学敏已经懂得了什么是爱。

类似的改变也发生在李明哲的身上,只不过明哲改变的是他对“利益”的看法。

明哲喜欢“有钱的感觉”,立志要成为第二个比尔盖茨,哪晓得班上有个同学怀抱着和他一样的志向,而且似乎比他更懂得“做生意”,因为这家伙居然和同学们私下做起了买卖。

明哲不喜欢被别人比下去,但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得像那个同学一样在同学之间做买卖、赚取差价。

这天上“周末哲学课”,史老师谈起了孟子的“义利之辨”。明哲在课堂上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惑,引发了大家对“校园地下经济”的讨论。

经过史老师的循循善诱,明哲这才明白了人有“大人”和“小人”之分,利有“大利”和“小利”之别。

明哲不再执迷于“校园地下经济”所能获得的那种利益,反而将眼光放在日后能做“大事业”的准备。

他开始自修“儿童经济学”。“既然要学做生意,不如学做气度大一点儿的!”

明哲的改变可真大!这让爸妈感到十分惊讶,也让爸妈见识到哲学为什么称得上是所有科学之母。

哲学可以改变人生,而且是在一个人的小时候就改变了!

在这套书中,明哲和学敏二人在周末哲学课的所思所想是明线,诸子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是暗线。

一明一暗两条线,古今自由穿越。

在我们的印象里,先秦诸子是遥远而又神秘的存在,是需要顶礼膜拜的“圣人”。在《少年读中国哲学》这套书里,你会发现,圣人们更像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孔子不喜欢弟子拍他马屁,孟子特别爱和他人顶嘴,老子一心想做个孩子,庄子只愿是“泥中真乌龟”,墨子虽然有点黑却那么有爱……

以孔子为例,在普通人眼里,他或是一个道德至上的理想主义者,或是一个满腹经纶的老学究,可是在《仁的世界》这本书里,我们会首先了解到他最真实的一面。

作家张嘉骅这样描述:

从《论语》来看,孔子和平常人没两样,只不过理想特别高远,看事情比较深入透彻。遇到高兴的事,他会笑;遇到伤心的事,他会哭;遇到不公平的事,他会生气。还有,他会跟学生斗嘴。

接下来,作者从《论语》里两个经典的段落出发,一个是孔子和子路针对年轻的子羔要不要去费邑当官展开辩论,一个是和宰我围绕“三年之丧”展开辩论。

通过作家简单生动地描述,不光孔子,子路和宰我两个弟子的形象也非常鲜活地出现在孩子面前。

接下来,你看作家怎么分析这两个例子。

子路强调的是“做中学”,没经验也没关系,那就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个观念和方法是对的,至于成效如何,要看个人的具体作为而定。宰我建议缩短服丧期,也自有他在时间效益上的考虑。……再说,要是一个人对已逝的父母没那么多的怀念,就算让他服十年的丧,意义也不大呀!

在这两个例子里,孔子的话不是没有辩论的余地。但如果我们还把孔子当成一个“至高无上的圣人”,很可能就会完全信服他,不敢对他的话有半点儿意见,以致看不到问题所在。为了比较妥当地探讨孔子的思想,把孔子还原成一个真真实实的人,是有必要的。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就是哲学的魅力、思想的力量,也是作家想借这套书一直想教给今天的孩子。

无数次,张嘉骅带领孩子穿越时空来到先贤面前,和他们对话,对他们的行为、主张或者想法产生理解、共鸣、或者质疑。

在完整的理论架构、清晰的逻辑框架下,这套书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有对话、有场景,有心理描写,真的是去脸谱化,细节丰富,真实感人。

别出心裁的体例,多元而活泼的格局

兼具学术涵养和童书丰富创作经验的张嘉骅老师,在畅销书“少年读史记”和“少年读西游记”出版后,从年5月起,他花了三年的时间,以“少年读中国哲学”这套哲学启蒙读物再度完成另一次的重磅出击,向世人传递一个信息:中国古老的智慧也可以翻新,成为今日孩子用来滋养生命的重要养分!

从构思、框架、写作体例到一字一句,无不是在怀疑、修正、完善中一步步力求完美的。

孔子篇、孟子篇、墨子篇、老庄篇、荀韩篇,五部书稿,七位贤人的人生历程和思想精华,通过作家的笔,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书稿中。

画家陈裕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创作了近幅彩色漫画和插图,编辑团队又经历了近两年的编辑制作,将这套中国哲学启蒙书带到了小读者面前。

在这套书里,张嘉骅老师消除了先秦文言的阅读壁垒,将卷帙浩繁的诸子百家著作,化为生动形象的讲解、比喻、故事、对话、漫画,孩子看一眼就能马上进入阅读状态,且看得津津有味;

中间穿插的漫画更像是中场休息的娱乐片段,即使一部书稿厚重多达多页,孩子依然不会感到枯燥、疲倦。

作家从贴近孩子学习、生活的具体事例入手,孩子一下子被代入,迅速获得共鸣,再难懂的哲学命题也能“秒懂”。

可以说,这套书完全打破了哲学“艰涩无用”的偏见,让孩子发现哲学如此有意思,生活中处处看得见,学习中随时用得着,无形中培养出强大的思辨式思维,轻松应对中高考。

全套书内容翔实丰富,引经据典,为了确保知识点严谨无误,特邀请《文史哲》杂志副主编、山东大学教授刘京希进行专业审订。

刘教授认真负责,怀着一颗少年般的心沉浸在书稿中。看完书稿,他依然意犹未尽,这样写道:

当我怀着一颗童稚般的心,打开《少年读中国哲学》系列启蒙书,品读作者所拟的“前言”,待看到作者“请来”一位名为史敬朴的大学教师,为明哲和学敏两名少年上“周末哲学课”的生动情节,不禁联想到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的《苏菲的世界》。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将哲学智慧融入日常生活,以故事“爱智慧”,让故事“讲哲学”,深入浅出,妙趣天成,区别只在于中西之间。故事赖以发生的时空条件虽然有异,所揭示出的“道”,即世间的法则,却是相通的。

我们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其实质就是“返本以开新”:只有回归传统,继承传统,才谈得上弘扬传统,创发传统。在传统之基上发出新枝,走出新路!

“中国哲学”背后涉及的哲人和典籍数量众多,如何选择最精华的部分,给予当代孩子成长必需的精神食粮?

张嘉骅反复考量,琢磨,最终确定了七位贤人、四大流派,与此对应的七部先贤典籍。

这就形成了整套书五本书的基本架构。

仁的世界(孔子篇)

燃出善的火焰(孟子篇)

让天下人都相爱(墨子篇)

水最柔弱也最强(老庄篇)

天平上的礼和法(荀韩篇)

看得出来,这套《少年读中国哲学》的主题涵盖了所谓的儒、墨、道、法四家,但并没有忽视其他学派的影响力,事实上也提过农家、名家和纵横家等各家的学说,并且在行文之间适时地进行比较。

它总是提醒着孩子:“关于思想的探索,我们别急于否定哪一家,要先看看各家的说法有什么不同,再来评价。”

它以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启发着读者,期望孩子借此培育出开阔的视野,更期待孩子看到的是一道在思想上的“百花齐放”的亮丽风景。

孩子为什么要读这套中国哲学?

成人读哲学带来了思考上的满足和成就,孩子读哲学一样会感悟无穷,收获多多,只是程度深浅不同。这里仅列几点:

读完这套《少年读中国哲学》的的孩子,

能分清儒、墨、道、法各派观点,

理清诸子思想脉络,了解百家争鸣;

吸取先贤关于学习、思考、处世、做人的智慧,取其精华,学以致用。

读完这套书的孩子,会爱上哲学,尝试运用哲学方法处理问题。

这套有趣的书打破了哲学“艰涩无用”的偏见,让孩子发现哲学原来如此有趣,而且包罗万象、无处不在,学习、生活、交友处世随时随地都用得到。

读完这套书的孩子,会独立又辩证地看待事物。

本书注重引导孩子自主思考,从对各家思想先进性与局限性的讨论中,帮助孩子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思路看待问题,做一个不偏激、不盲从的“聪明人”。

读了这套书的孩子,会懂得世界是多彩的,思想是多元的。

在有自己想法的同时,学会接纳他人观点,考虑别人意见,有主见而不固执己见,海纳百川而不随波逐流。

……

年轻朋友读这套书,绝对可以在轻松的过程中吸收深刻的知识,让自己对中国哲学的认识从此拥有一个活泼而厚实的良好基础。

以上种种,都是兼具现实意义与长远意义的宝贵财富,会让孩子受用终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少年读中国哲学必读哲学是认识世界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