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塔乌图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了不起的盖茨比人生的真正突围,源
TUhjnbcbe - 2023/10/15 16:29:00

村上春树和菲茨杰拉德

村上坦言:“倘若让我挑选一本最喜爱的书,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作为小说家,我把它看作一个标准,看作衡量自己的尺子。”

喜欢村上的读者,大抵都会或多或少对菲茨杰拉德有所了解。因为村上的《挪威的森林》,追本溯源,于是找到《了不起的盖茨比》。顺藤摸瓜,按图索骥。这也是女作家杨绛先生分享过的一种寻书方法:当你不知道读什么书的时候,就去读你喜欢的作家喜欢的书。

《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个穷苦出身的青年*官,因为涉足贵族阶级,恋上上流社会的女子黛西,一个华丽的梦由此在盖茨比的内心冉冉升起。至此,盖茨比已经在心底给自己搭建了一座理想殿堂的模型。为了“奔现”自己的爱情梦,他在历经一番摸爬滚打之后,归来时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成为人中翘楚,商海精英。与黛西的爱情,像是一个迟到的梦。不忘初心的他,开始对已婚旧爱(黛西)展开穷追猛打,试图再续前缘。但最终,他亲手掐灭了生命的火焰,化为一曲悲怆的英雄哀歌。

就写作手法、作品风格来看,菲茨杰拉德(以下简称菲氏)笔调清新,节奏欢快,仿佛散文一般,又如诗意的韵脚,意味隽永,飘飘然似春风拂面,又像墨绿夜空下的深沉灯塔,屹立阑珊处,迸发着深邃光芒。言语风格,柔情似水,舒适静美,款款而来。在这轻盈笔触之下,读完后却是沉重发人深省,深邃意味隽永的。

相比于村上《挪威的森林》,在写作手法和思想底蕴上,两部作品有着不谋而合之处,均是以欢快明丽的节奏呈现了一种深沉而忧郁的主题思想。《挪威的森林》,言语优美,意境深远。“凄”与“美”,一种艺术形式。村上通过一系列的自然描写和特定环境与人物性格的相互渗透,将日本文学中凄美的“物哀”思想渗透其中,使得作品形成了忧伤、孤寂的整体效果。

连日温馨的霏霏细雨,将夏日的尘埃冲洗无余。片片山坡叠青泻翠,抽穗的芒草在十月金风的吹拂下蜿蜒起伏,逶迤的薄云紧贴着仿佛冻僵的湛蓝的天穹。凝眸望去,长空寥廓,但觉双目隐隐作痛。清风抚过草地,微微拂动她满头秀发,旋即向杂木林吹去。树梢上的叶片簌簌低语,狗的吠声由远而近,若有若无,细微得如同从另一世界的入口处传来。——挪威的森林

从叙述视角来看,作品以尼克第一人称的自我视角展开叙述,为我们描摹了时代画卷里的棱棱面面和犄角旮旯。极强的代入感,仿佛一场跨时间的对话,身临其中,视野开阔。就像尼克在作品中独白的声音:“我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

尼克作为盖茨比的邻居兼朋友,是盖茨比悲剧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的目击者。从最初奔向繁华汹涌的纽约,再到最后回归中西部,他看过了资本的利欲熏心和蝇营狗苟。

盖茨比的命运,是耽于幻想的决绝。

茫茫夜色,那一盏绿光虚幻而渺茫。夜晚灯光,本应灯火通明,但它却迸发着绿,这本身就是一种暗示。那一抹“绿”,并非真正的人间烟火,也不是希望之光,而是富贵阶层以钱帛物欲堆积起来的灯红酒绿和声色犬马。盖茨比伸出去的手,具有双层意义,一方面,是对物质、金钱的追逐;另一方面,是架空的爱情理想的遥不可及。

幻化的理想主义,跋涉泥淖的英雄

盖茨比,直到他死前的最后一瞬间,也依旧活在自己亲手搭建的空中花园里。在对待所爱面前,他孤注一掷地付出,毫无保留地倾其所有。临死之际,也不知道那颗瞄准他的子弹背后的蝇营狗苟。

北岛说:“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金钱的魅力、物质的丰腴,在盖茨比的眼里,这些才是自己够得着黛西的前提和基石。比之于今天,等同于某种不敢轻易谈婚论嫁的社会群体,在车和房子、票子没有保障的前提下,爱情很可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年轻的盖茨比保持了一个相对清醒的头脑——他扭身出走,留下一个“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决绝背影。幸运的是,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兑换成了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真金白银和玉盘珍馐。大步流星,信步款款而来。初恋黛西,仿佛就在眼前,好像唾手可得。

阶段性的目标得以达成,他一步步为自己的理想埋单,从身份低微的*官向富庶阶层过度,这是人生的一次晋级。

拥有财富,是实现阶层转化的第一步,也是他褪去自卑、贫穷的外衣向上晋级的必要条件。

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盖茨比是幸运的。立定自己的目标,即使高远奢华,可他在一步步实现,一点点靠近,可能这个过程有点艰涩、有点见不得光,但他来到了人生某种阶段的所在。

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也就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

夜雾迷蒙,皓月悬空。绿光,象征的是浮华的梦。

贫穷可以依靠努力奋斗就能挣脱,爱情却不是一厢情愿就能决定的。盖茨比的命运,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为物质的丰腴以及达成;

2、踏入富庶阶层后幻想的继续。

盖茨比,他在自己的世界里勾勒出了别人的模样,单方面达成了和黛西的某种契约。他的臆想,在于一味满足对方的需求,毫无保留地付出只会增加他的付出成本,付出越多,成本越高。这种付出是能量的一种投射,付出背后,是对幻想的依赖。

当你爱上一个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失去自己了。

心理学家麦基说:“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或想法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就会去现实中搜寻相关信息,最终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心理学上将其称之为认知偏差。也就是说,当你相信某件事、某个人时,你便会千方百计地搜寻各种数据和证据去捍卫它。这个过程具有一定的排他性,那些不利条件和不确定因素会自动忽略,从而使得认知主体得到一个可信赖、符合预期的结论。

认知偏差就此产生。它和认知主体息息相关,但很多时候认知主体却对其一无所知,并深受其影响。

盖茨比如此。

感情的世界,就像拉皮筋一样,拽的越紧、越用力的人,往往结局越难善终。所以,纪伯伦才说,爱是合一、也是离析。

再度归来的盖茨比,当他看到昔日女友时,依旧抱着最初幻想。在他的潜意识里,她还是昔日那个梦中人。在一系列的策划、安排之后,通过尼克实现了自己和黛西的再度幽会,参观豪宅,观摩他积攒的财富,将一切体面和富丽堂皇推到她的面前。

盖茨比的投入和能量的倾注,使得他形成了这种心理定势。

一个嗜酒如命、以*为乐的男人。他有两个儿子,同样的家庭成长环境,成年后两个儿子的人生之路出现了天壤之别,一个因为耳濡目染,习得父亲的种种恶习,成了*徒和酒*,另外一个儿子却学识渊博,成了被人敬仰的律师。同样的环境,如何造就两种不同人生?他们对于自己人生的说辞是:“我有这样的家庭,还能怎么办?”

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每个人看见的世界也只是自己内心的世界。

所以伽达默尔说:“所有的客观都是主观,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盖茨比命运的悲剧。除了简单批判,更需客观审视。

文学,即人学。

不止文学作品如此,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应当提升至这个档次。人生就像建房子,你是里面的工匠手。当房子坍塌的那一刻,一切都朝着毁灭的方向而去。所以,生活的最好姿态就是,在砌就高楼大厦的时候,时常走出自己,站在外面审视房屋结构,优化策略。毕竟,错的方向上,及时止损才是最大智慧。

规则的挑战,契约的背离,自然的疏远

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菲氏的《富家子弟》同样也是阶级的大碰撞和摩擦。

富家子弟安森,从小家境优渥,出身富贵。正是他与身俱来的优越感,让在他感情道路上处处碰壁。

为了卓尔不群的自我标榜,恋爱中,他不肯放下自己的身份、架子,尽管他是深爱波拉,最终还是葬送了爱情,装作若无其事,却已陷入痛苦的深渊;第二段爱情中,他佯装爱上杜丽,但随之纨绔之气又在他身上显现,他征服了杜丽,但却又将她甩开。依旧是优越感在作祟。第三段恋爱也星光暗淡,充满崎岖、坎坷。依据原著细若游丝的暗示,安森的优越感不会带给自己幸福,只会承载他的空虚和孤独。

菲茨杰拉德

爱情、亲情、以及友情都在虚化、模糊。盖茨比否定身世和父亲,葬礼上凄凉、寥寥。在某些方面,他突破了自己,实现了财富的快速增长,但最后卡死在爱情的齿轮上,被人情无端抛却。

《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富家子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盖茨比和安森的命运悲情有重叠之处。

从精神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社会潮流如此,工业化和技术文明正在啃食着精神田园的沃土,爱情、友情、亲情的淡化。究其根本,这是对自然的疏离,是对规则、契约精神的突围。

包括制度。婚姻,是一种规则,是自我的约束,是对对方的责任,更是一种社会信任。汤姆·坎布南出轨威尔逊(汽车修理厂老板)妻子,盖茨比觊觎已婚妇女黛西,种种背后,都是对人性的拷问、自我的背离以及自然的疏远。

菲氏将盖茨比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尖,披荆斩棘,察觉着所处时代的败坏与糜烂,但自己却被拍向海浪深处,殒身折命,留下一声声警醒的鸣钟。或许,这才是作家的伟大之处,时刻觉察着社会的危机,体察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物质欲望,从而将时代绘声绘色加以勾勒,让人们警醒、自查。

原创不易杜绝洗稿、抄袭。

1
查看完整版本: 了不起的盖茨比人生的真正突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