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塔乌图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维也纳会议暴露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并在这种
TUhjnbcbe - 2023/9/4 21:12:00

引言

反法联盟诸国在与法国签订的第一次巴黎条约中,决定召开国际会议,处理战后问题。维也纳会议于年10月1日正式开始,次年6月9日结束。

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和各国间的矛盾

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法兰西斯一世、普王腓特烈·威廉三世、英国外相卡瑟尔累爵士、奥国宰相梅特涅亲王、普鲁士首相哈登堡公爵、战败国法国的外长塔列朗公爵以及其他国家的亲王、大公等都参加了会议。在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英、奥、普四国,而反法联盟的组织者英国和大败拿破仑*队的俄国占举足轻重的地位。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和巩固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阻止新的革命运动的发生,同时满足反法联盟主要国家重新分割欧洲领土和掠夺殖民地的要求。正如恩格斯所说:“当“科西嘉怪物'最后被牢牢地禁闭起来之后,大大小小的帝王们立刻在维也纳开了一次大会,以便分配赃物和奖金,并商讨能把革命前的形势恢复到什么程度。民族被买进和卖出,被分割和合并,只要完全符合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就行。”

会议的主要问题都由俄、普、奥、英四国代表在秘密会谈中决定。但他们在宰割欧洲和掠夺殖民地问题上矛盾重重。亚历山大一世力图实现俄国对邻国的领土要求,阻止各国建立反俄联盟,保持普、奥之间不和,并使法国不过分削弱。卡瑟尔累(后由威灵敦公爵代替)的目的主要是削弱法国,保持战争期间所占法、荷等国的殖民地,以巩固英国工商业的优势。

英国还企图围绕法国形成一道防御线,加强普、奥以与法、俄抗衡,使欧洲大陆保持均势,便于英国操纵和利用。梅特涅最关心的是恢复奥国在意大利的统治和中欧的霸权地位,希望抑制俄国,削弱普鲁士。普鲁士主张严厉惩治法国,扩张领土,并准备同奥地利展开争夺德意志领导权的竞争。法国则力图保持第一次巴黎条约所规定的疆界,塔列朗为此提出所谓“正统主义”原则,主张各国应恢复年以前的疆界,在法国革命或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正统的”王朝一律恢复。塔列朗的提议虽在会议初期未被采纳,但他利用反法联盟国家间的矛盾,改善了法国的处境。

在维也纳会议上,列强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在波兰和萨克森问题的争执上。俄国要求在年俄*占领的华沙公国内建立波兰王国,由沙皇本人兼摄国王,把波兰变为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普、奥坚决反对。威廉三世认为华沙大公国领土在第三次瓜分波兰时已并入普国版图,若俄国占有,则应将拿破仑的盟国萨克森并入普鲁士,作为补偿;并建议把莱因河左岸土地给予萨克森国王,另建一个新王国。

萨克森资源丰富,工业发达,是德意志境内的重要经济地区,所以为普鲁士所必争。俄皇同意把萨克森划归普鲁士,以便换取普鲁士支持其占领波兰的要求,同时在中欧借普鲁士来抵制奥地利。奥地利既反对俄国向西扩张,更反对普鲁士的实力增强。英国在反对俄国过分强大这点上和奥国一致,同时还不愿亲法的萨克森在莱因河左岸建立新王国。四强之间围绕波兰一萨克森问题展开激烈的斗争,会议几乎破裂。塔列朗害怕在法国的东境出现新的强邻,也不愿把萨克森割给普鲁士。他设法联合梅特涅和卡瑟尔累共同反对俄国。

年1月3日,英、奥、法三国签订秘密同盟条约,规定三国如遇他国进攻,则相互援助,法、奥各出兵十五万,由英国供给*火。亚历山大虽未得知三国秘约的具体内容,但三国间的密切合作十分明显,因而被迫让步。波兰一萨克森问题终于达成协议。波兰又遭瓜分:其大部分土地组成波兰王国,附属沙俄;普鲁士得到波兹南和但泽;奥国占有加里西亚;克拉科夫及其附近约一千平方公里土地组成独立共和国,俄、普、奥三国派驻使节,实际上统治这个地区。

根据普鲁士提出的“补偿损失”的要求,萨克森约五分之二的领土割归普鲁士,其余五分之三仍归萨克森国王统治。此外,普鲁士还得到易北河上若干重要据点、莱因河两岸的大片土地(莱因省)、威斯特发里亚的一部分以及瑞典属地波麦拉尼亚等地区。

维也纳会议的反动决议

拿破仑的百日事变加速了维也纳会议的进程。滑铁卢战役前数日(6月9日),会议工作已经完成。由与会各国签署的“最后总决议案”按照战胜国、特别是各大强国的利益,重新炮制一张欧洲*治地图。战胜国首先根据“正统”原则安排疆界,如要求仍得不到满足时,便分割拿破仑曾经统治过的地区或法国同盟国的土地,作为“补偿”。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欧洲许多封建旧王朝的统治。法国、西班牙和那不勒斯(两西西里)的波旁王朝,葡萄牙的布拉冈扎王朝和兰的奥伦治家族又都袍笏登场。罗马教皇的*权和意大利其他各邦的旧王朝也宣告恢复。

总决议案确认四强关于波兰、萨克森等问题的分赃协议。俄国除获得波兰王国外,还占有芬兰和比萨拉比亚;普鲁士的领土扩大到莱因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地位大为增强;奥国根据补偿原则,占有萨尔兹堡、提罗尔、伦巴底、威尼斯和达尔马提亚沿海,还保留波兰境内的加里西亚;英国的主要赃品是战时从荷兰和西班牙夺获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开普、锡兰、部分圭亚那、特里尼达和马尔他,还取得对爱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在维也纳会议的决议中,四个强国得到最多的领土。

法国根据年的第一次巴黎和约,保持了年的疆界。为了制止法国的再起,维也纳会议在法国的北部和东部设下一道屏障。北部的奥属尼德兰与荷兰合并为尼德兰王国。莱因省和威斯特发利亚省的一部分划归正在强大起来的普鲁士。瑞士定为永久中立国,边界扩大,地位增强,许多战略上重要的山隘都归其所有。和法国东南接壤的撒丁王国也加强起来,它收回萨伏依和尼斯,控制了二十年前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的通道。拿破仑百日事变被粉碎后,反法同盟各国又于年11月20日和法国签订第二次巴黎条约,规定法国只能保留年的国界,赔款七亿法郎,交出*舰,其东北部海陆要塞由盟*占领三至五年。

维也纳会议没有解决德意志的统一问题。按照梅特涅的计划,德意志的三十四个君主国(巴登、巴伐利亚、符登堡、萨克森等)和四个自由市(汉堡、不来梅、律贝克和法兰克福)组成“德意志邦联”,设立一个由各邦代表组成的“邦联会议”,由奥国担任主席。德意志邦联不过是一个松弛的*治联盟,实际仍保持封建割据的局面。在德意志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奥地利这时居于优势。

意大利也保持原来四分五裂的局面。托斯坎尼大公国成为奥地利斐迪南大公的世袭领地;两西西里王国恢复波旁王室的统治;帕尔马公国成为前法国皇后*·路易斯的终身领地;卢加公国交给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的公主玛丽·路易斯;莫德纳公国转为出身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得埃斯特大公的世袭领地。此外,罗马教皇依然是传统辖地的统治者;撒丁王国除收回萨伏依和尼斯外,还获得热诺阿。因为意大利全境小国分立,强大的奥地利在实际上是意大利半岛的主宰。

北欧诸国的领土也作了“调整”。挪威脱离拿破仑的同盟者丹麦,与瑞典合并;丹麦则得到施勒斯维希与霍尔斯坦。这样,维也纳会议抹煞了各弱小国家的民族权利和人民的愿望,重新建立了四大强国在欧洲的均势。维也纳的反动体系维持了三十余年。但是庸集在维也纳的反动势力并没有能够消除法国革命的国际影响,不但德意志西部各地的拿破仑法典仍然保持,而且人权的思想是如此地深入人心,就在维也纳会议的总决议中,也不得不包括一项禁止买卖黑人奴隶的附件。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各国反动势力用一切方法来维护会议所建立的秩序。年9月26日,在俄皇亚历山大倡议下,俄、奥、普三国的统治者在巴黎共同发表宣言,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公然互相勾结,以死保君主*体和扑灭革命。稍后,几乎所有欧洲国家的君主都参加这个同盟。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沙皇俄国,它是当时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是“欧洲宪兵”。奥国宰相梅特涅是这个反动组织的中心人物。英国在形式上虽未参加,但完全赞同同盟的原则。

同年11月20日,在和法国签订第二次巴黎和约的同时,俄、英、奥、普在巴黎又签订四国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四国以武力维护维也纳各项决议和第二次巴黎和约,期限为二十年。四国定期举行会议,共同商讨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以及其他有关问题。四国同盟条约的目的是防止法国再起,保持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局面,对付各地可能发生的革命运动。因此四国同盟实际是神圣同盟的补充。年,法国偿清赔款,并加入四国同盟。

各国撤出在法国的驻*,反革命势力进一步扩大并联合起来。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所宣布的原则,违背当时历史发展的方向。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欧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已不可避免,维也纳会议和神圣同盟的反动措施都不能遏止各国人民革命运动的潮流。神圣同盟各国间充满矛盾,反动势力不可能长久合作。19世纪20-30年代,欧洲每次革命都给予神圣同盟反动势力以打击,特别是年法国七月革命,给它的打击更其沉重。年欧洲革命的爆发,使神圣同盟最后破产。

-年西班牙资产阶级革命

拿破仑*权崩溃后,斐迪南七世于年3月在西班牙恢复了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年的宪法被废除,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战士遭到迫害,-年议会所颁布的一切改革都被取消。*治迫害和封建剥削的加强,使国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反对反动统治的斗争普遍高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也反对王室的反动*策,要求恢复年宪法。不满情绪波及*队,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的、具有自由主义思想的贵族*官,展开反*府的密谋活动。与此同时,西属美洲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也蓬勃发展。

年,西班牙*府为镇压美洲殖民地革命,在卡迪斯结集近两万远征*。一部分具有自由思想的贵族*官在资产阶级支持下秘密准备发动革命。年1月1日,黎耶哥上校领导士兵占领雷翁岛,逮捕*队统帅部的高级*官,释放被捕的革命*官基洛加,并成立革命*府,宣布恢复年宪法。但是黎耶哥和基洛加等缺乏明确的革命*治纲领,行动计划也有分歧,不久起义*就为反革命*队所包围。1月27日,黎耶哥率*突围,向安达鲁西亚推进,至3月中失败。起义虽未成功,但在全国燃起革命火焰。从2月起,各地纷纷建立革命*权“洪达”。3月7日,首都马德里爆发革命。斐迪南七世被迫宣布恢复年宪法,应允重新召集议会,委任自由*人组成新的临时*府。

年7月9日,新议会开幕。议会从开始就形成两个派别:一派是以格拉那大大学教授马尔津涅·罗沙为首的保守派自由*人,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及自由派贵族利益,主张与国王妥协,只进行有限度的改革。另一派是以罗米洛·阿利那特为首的激进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要求限制王权,坚决打击反革命势力。保守派在议会中居多数,组成*府。在革命形势下,议会通过若干反封建制度和天主教会的法令,废除宗教裁判所,减轻什一税,没收并出卖寺院领地,取消领主裁判权和狩猎权,废除行会和国内关卡,取消*府对盐、烟等商品的垄断权。这些措施主要有利于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并未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保守派为巩固既得利益,利用议会名义,于9月间下令解散安达鲁西亚革命*,限制出版、集会与结社自由。*府的反动措施引起人民的反抗。从年末至年初,在瓦棱西亚、安达鲁西亚等省,农民群众拒绝交纳地租,夺取地主土地。城市中也出现许多革命社团,其中有小资产阶级分子组成的秘密组织“共济会”。各地*权开始转人激进派手中。但在邻近法国的那瓦尔、巴斯科尼亚、阿拉冈等地区,发生受法国支持的贵族与教士的叛乱。神圣同盟也在准备干涉。

激进派在年初的议会选举中取得胜利,组成*府。黎耶哥当选议会主席,他的参谋长山·米格尔任*府首脑。激进派*府颁布法令,把荒地分配给参加革命的士兵和无土地的农民。但是没有实行土地改革,农民的土地要求远没有满足,因而不能推动革命的发展。

西班牙的革命运动发生广泛影响。葡萄牙和意大利的革命接踵而起;在法国和德意志也引起反响;年希腊又爆发了独立运动。因此神圣同盟急于镇压西班牙革命。年,在奥国特洛波召开的神圣同盟第二届会议上,欧洲各国决定对各地爆发的革命运动进行武装干涉。年10月,神圣同盟各国又在意大利的味罗那城举行会议,讨论武装干涉西班牙问题。俄、普、奥、法一致主张镇压。12月,会议通过奥、俄、普三国谴责西班牙革命的宣言,并秘密决定由法国出兵。英国企图独霸西班牙的国外市场,并保持在欧洲仲裁者的地位,因而其新任外相坎宁一变卡瑟尔累的外交*策,对干涉西班牙表示反对,拒绝与神圣同盟合作。

年4月,法*侵人西班牙。西班牙资产阶级不依靠广大群众,北部天主教教士又利用农民对资产阶级*策的不满,煽动农民反对*府。许多贵族将*背叛革命,投降敌人,西班牙*府*节节败退。5月23日,法*攻入马德里,西班牙革命失败,斐迪南七世的封建专制统治再一次恢复。

-年意大利革命

维也纳会议后,意大利仍处于封建割据的局面,遭受奥地利的民族压迫。境内各邦关卡林立,币制和度量衡也不统一,全意统一市场无法形成。行会制度和工业法规又阻碍工业发展,工商业最发达的伦巴底和威尼斯已并入奥地利帝国,意大利的经济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劳动人民既无任何*治权利,生活也极端贫苦。苛刻的对分制地租和高利贷剥削更使农民实际上处于农奴地位。但是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得到发展的资本主义关系并未因封建统治的复辟而被摧毁,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的经济实力逐渐增长。在封建压迫与异族统治下,意大利人民的革命情绪和民族意识也不断加强。秘密的革命团体“烧炭*”积极展开活动。

烧炭*原为驱除法国侵略者而建立的秘密革命组织,年在南部森林山区成立。复辟时期,烧炭*得到很大发展,参加者有知识分子、自由派贵族、兵士和劳动人民,其中有立宪派、共和主义者以及基督教空想社会主义者。烧炭*人并没有明确和统一的*治纲领。他们要求*治改革,反对外国侵略,谋求国家的统一与独立,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但他们采用密谋活动方式,没有依靠广大群众,因而起义往往失败。

年7月2日,意大利南部诺拉城的卫戍部队在西班牙革命影响下举行起义。派去镇压起义的佩帕将*是烧炭*人,率部投人起义*。革命队伍迅速壮大,并向那不勒斯城进攻。国王斐迪南一世被迫同意制定宪法,成立临时议会和自由*人领导的*府。那不勒斯的革命立刻在西西里引起反响,巴勒摩人民实行起义,要求独立。那不勒斯自由派*府害怕人民革命的深化,派遣佩帕率*镇压巴勒摩起义。

庇蒙特首都都灵也爆发革命,烧炭*人是这次革命的积极组织者。领导革命的是自由*人,他们要求驱逐奥国势力,实行立宪。国王维克多·厄马努埃尔被迫退位,摄*王查理·亚尔伯特颁布宪法,但几天后就逃离都灵。奥属伦巴底一威尼斯州以及其它地区也发生革命运动。意大利爆发革命后,神圣同盟决定干涉。特洛波一莱巴赫会议根据梅特涅的建议,决定派遣奥*前往镇压,出席会议的那不勒斯国王也赞同外国武装干涉。年3月,一万六千奥*侵人那不勒斯。4月,佩帕率领的革命*在列蒂附近的决定性战役中遭到失败,奥*进入那不勒斯城。波旁王朝恢复统治后,大肆迫害革命参加者。与此同时,奥*与萨伏依王*共同扑灭庇蒙特的革命,意大利其它地区的起义也都被奥*一一镇压。在奥地利帝国的支持下,各个王室又恢复统治,封建的与民族的压迫依然压在意大利人民身上。

-年希腊独立运动

19世纪初,奥斯曼帝国仍占有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北非和阿拉伯广大区域。但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土耳其,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只有希腊和君士坦丁堡一带是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发达地区。

希腊在18世纪下半期已取消农奴制,资本主义关系逐渐发展。希腊处在东地中海和黑海航线的要冲,海上贸易发达。商业资产阶级尤其船主资本家的经济势力较为强大,他们迫切要求摆脱土耳其的羁绊,自由发展资本主义。

年3月,希腊爆发反对土耳其苏丹马赫穆德统治的起义。起义由秘密革命团体“希特里亚”(友谊社)领导。希特里亚在年成立于俄国敖德萨,主要领导人是在俄*服役的希腊人亚历山大·易普息兰梯公爵。年,希特里亚领导机构迁至君士坦丁堡,在希腊许多城市展开活动。6月间,易普息兰梯率领的起义*被土*击败,但这时反土耳其统治的革命浪潮已席卷全国。年1月,希腊国民议会在艾匹多勒斯成立,宣布独立,制订宪法,选举马伏洛柯达多为总统。

土耳其统治者残酷地镇压起义。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和八十多个主教被杀害,成千上万的希腊居民被屠杀或被卖为奴。希腊起义领导集团中这时发生分裂。马伏洛柯达多为首的一派代表大资产阶级特别是商人船主的利益。他们希望得到英国的援助,力图限制具有民主倾向的、以科罗考特洛尼为首的一派。科罗考特洛尼派反映农民、手工业者的要求以及同俄国贸易有联系的商人的利益。两派的冲突演变成内战,民主派遭到失败。革命阵营的分裂有利于反动统治的镇压活动。年,土耳其苏丹调来埃及*队,在希腊登陆。埃及*队经过十一个月的围攻,占领米梭隆基要塞。年6月,又攻陷雅典的阿克罗波利。至此,希腊起义者的基地已所余无几。

欧洲各国进步舆论都同情希腊起义,纷纷谴责土耳其的残暴。许多团体募集捐款,招募 ,支援希腊独立运动。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参加希腊的正义斗争,于年在米梭隆基献出生命。拜伦和俄国普希金曾写下不朽诗篇,歌颂希腊人民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英勇斗争。欧洲各国的统治阶级对于希腊独立运动各有自己的打算。梅特涅担心希腊革命将会引起奥地利帝国境内的民族运动,力主镇压。俄皇亚历山大并不同情希腊起义,但是为了控制黑海海峡和扩大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一直企图削弱土耳其。英国不愿俄国势力冲出黑海海峡,同法国在近东也有矛盾,因此伪装同情希腊,为日后控制希腊预作安排,借以对抗法俄。早在年,英国就承认希腊为交战国的一方,-年又给希腊两笔贷款。在舆论压力和利害交错的情况下,年,英、法、俄三国向土耳其发动进攻,10月20日那瓦里诺一役几乎歼灭全部土耳其一埃及舰队。这次战役对希腊独立运动发生有利的影响。

年4月,希腊在特列森召开第三届国民议会,选举亲俄的卡波·狄斯特里亚为总统,海陆*首脑则为英国*官。-年俄土战争,土耳其失败。9月14日,在阿得里雅堡和约中,土耳其承认希腊独立。希腊独立运动胜利以后,土耳其在欧洲的势力大为削弱,这完全符合俄、英等国的愿望。但在另一方面,却沉重地打击了沙皇所拼凑起来的神圣同盟体系。

俄国十二月*人起义

19世纪初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增长,封建农奴制逐步解体。年,手工工场有二千四百多所,年增至五千二百余。在一些企业部门主要是棉纺业中,开始使用机器。工业中心区域也开始形成:莫斯科省和弗拉基米尔省是纺织工业区,乌拉尔是冶金工业区,彼得堡是金属工业和纺织业的中心。但同西欧国家特别是同英、法比较起来,19世纪初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封建农奴制处于支配地位,工厂中的工人多数是农奴。农奴制经济阻碍资本的积累和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沙皇*府全力维护建立在农奴制经济上的专制统治。在击败拿破仑,巩固国内外的地位以后,亚历山大一世(-年)加紧推行反动*策。他加强教会对学校的控制,禁止进步书刊出版,命令**部长阿拉克契也夫在全国实施*事屯田制,建立秘密警察机构,监视革命活动。沙皇*府的反动激起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年间,发生六十四次工人暴动;-年间,发生一百八十八次农民暴动。农民暴动规模有的很大,-年间顿河流域爆发的起义有四万五千余人参加。摧毁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已经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要求。这种趋势愈来愈多地为一些先进的人物所认识。十二月*人正是这样的革命活动家。

十二月*人大多是年轻的贵族*官。沙皇*府的暴虐,贵族的专横和农奴制的落后,引起他们对现实生活极度不满。他们从俄国先进思想家如拉迪舍夫的著作中得到很多启发,法国革命和西欧资产阶级启蒙学者的著作对他们革命思想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年的反拿破仑战争促进他们的*治觉醒;农民群众革命运动的高涨,也推动他们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斗争。

十二月*人的第一个密谋团体是年成立的“救国协会”,在通过章程后称为“祖国忠诚子弟协会”。协会的创始人是年轻的*官亚历山大·莫拉维约夫,会员有尼基塔·莫拉维约夫、彼斯特尔等三十人。最初,协会的宗旨只要求解放农奴,后来又提出实现君主立宪制。但会员对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并无一致的认识,这个秘密组织很快瓦解。年,又成立一个新的革命秘密团体“幸福协会”,共有会员二百人。协会要求废除农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制。至20年代初,因受俄国及欧洲革命形势的影响,协会的激进色彩日益加深。年,通过了彼斯特尔关于共和制的报告,协会成为俄国第一个争取建立共和制的革命组织。次年1月,为了淘汰不可靠的会员,协会宣告解散,重新改组,产生了南方协会与北方协会。

南方协会的领导者是彼斯特尔,在驻扎乌克兰的第二*中进行秘密活动。彼斯特尔是十二月*人中思想先进、知识广博的*治活动家,曾参加年反拿破仑战争。年,协会通过了由彼斯特尔起草的“俄罗斯真理”,这是俄国革命运动史上第一部共和国宪法草案。北方协会的主要领导人是尼基塔·莫拉维约夫,它的内部存在着温和的君主立宪派和激进的共和派之间的斗争。莫拉维约夫拟订的宪法草案对选举资格规定了高额财产限制,主张解放农奴,但不给予土地。这明显地表现出贵族阶级的局限性。以诗人雷列耶夫为首的一派主张共和制,号召推翻沙皇制度。他们在准备彼得堡的起义中担负了主要任务。

年11月19日,俄皇亚历山大一世死后无嗣,皇位应由其弟康斯坦丁继承,但他早已声明放弃皇位,并指定其弟尼古拉为继承人。有关这种安排的法令一直未曾公布。当*队、臣民向康斯坦丁宣誓后,宫廷又宣布尼古拉为新沙皇,要求举行“再宣誓”。于是人心惶惑,*队中不满情绪也迅速增长。十二月*人认为举行起义的时机已经到来,决定在举行“再宣誓”时发动起义。12月14日,准备起义的*队开到参*院广场,但指挥官背叛起义,没有到场。

在高级官员已经宣誓之后,缺乏指挥的三千起义兵士和三十个起义*官同尼古拉皇家骑兵展开战斗。尼古拉一世(-年)调来四倍于起义者的*队,命炮兵用霰弹轰击,击败起义*。半月后,南方协会也发动起义,占领华西里科夫城,但不到两周也被沙皇*队击败。尼古拉一世对十二月*人实行残酷镇压,被提交法庭审判的共五百七十多人。起义的主要领袖彼斯特尔、塞尔盖·莫拉维约夫·阿波斯托尔、别斯杜日夫·留明、卡霍夫斯基和雷列耶夫等五人处绞刑,还有一百多人流放到西伯利亚。

结语

十二月*人起义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沙皇专制制度的公开武装起义。十二月*人是倾向民主革新的人物,但他们害怕发动人民群众,指望依靠*事密谋完成革命,终于失败。十二月*人对沙皇专制制度的英勇斗争,增强了俄国人民的革命意志。他们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口号为以后数十年间的革命斗争所承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查看完整版本: 维也纳会议暴露了各国之间的矛盾,并在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