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塔乌图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火干旱热射病极地科考版流浪地球 [复制链接]

1#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803/9269936.html

在电影《流浪地球》的开篇,有这样一段旁白:“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全世界今年出现的罕见高温天气,让我们仿佛看到科幻电影正在变成现实。

多个国家报告了超过40℃的极端高温,长时间的热浪、肆虐的山火和大面积的干旱给无数人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国从7月21日至8月30日,国家级高温预警连发41天,期间最高级别红色预警连发12天,均打破了历史纪录。“热射病”“山火”“高温限电”等新闻屡屡冲上热搜。

更令人忧心的是,气候研究专家表示这样的极端天气在未来很有可能变得“不极端”。

电影中,人类为了拯救自己实行了“流浪地球”计划,而现实中,为了解密全球变暖的气候密码,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们也进行了一次极地科考版的“流浪地球”。

年9月到年10月,来自德、中、俄、美等20个国家的名科研人员、船员搭乘“极星”号科考型破冰船远赴北极,开展了长达天的科考行动,带回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它们将会解答我们关于气候变化的疑惑,也将参与左右人类未来的重大决策。这就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北极科考行动——马赛克计划(MOSAiC)——北极气候研究多学科漂流观测计划。

年9月到年10月,来自全世界20个国家的名研究人员搭乘“极星”号科考型破冰船远赴北极,开展了长达天的科考行动,带回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它们将会解答我们关于气候变化的疑惑,也将参与左右人类未来的重大决策中。

《“极星”号!漂流北极》是第一本向孩子全景展现这一伟大科考计划的科普作品。它一经推出便备受重视,被德国权威科普杂志《科学画报》评为/双年最佳少儿科普读物和年度知识类“最具远见”奖。

《“极星”号!漂流北极》

[德]卡塔琳娜·韦斯-图德著[德]克里斯蒂安·施耐德绘

何钰译王海宁刘海龙审订

翻开这本书,你将跟随世界上最先进的科考团队出发去北极,领略壮阔的北极风景,聆听五大科学团队讲述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大气、海冰、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读完后,你也许就能揭开“为什么天气这么热”的真相,并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共同的家园。

为什么要去北极?

“天气为什么这么热”的答案为什么会在北极?

一提起北极,人们想到的就是“憨态可掬”的北极熊以及“大白”们生存越来越艰难的新闻。

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北极地区是北半球的天气厨房,负责制造亚洲、欧洲、北美洲几周甚至数月的天气,它甚至还会对温带地区的气候产生持续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北极成了全球变暖的“重灾区”。那里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北极地区的升温将会破坏原本气候的稳定性,冷空气更容易南下,暖空气更容易北上,让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经历更加极端的寒冷和酷热。

科学家们选择去北极找寻答案的原因正是:北极对我们的天气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加上全球变暖的效应在那里被放大,这就相当于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放大镜去研究气候变化。

然而,去北极旅行是一回事,在北极严酷的环境中开展长时间的系统性调查又是另外一回事。即使是最强大的破冰船也没有办法靠自己的动力在冬季破开厚厚的北极海冰。于是他们选择把船冻结在了海冰上。

漂着去北极:

北极科考版“流浪地球”

是的!你没听错,马赛克计划的特别之处就是将“极星”号破冰船冻结在一块海冰上,靠着洋流的驱动,完成穿越北极的科考探险。听上去是不是很科幻?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挪威探险家弗里德约夫·南森就已经率先实践了这个大胆的想法。他将船冻结在冰上,向着北极点漂去。虽然南森最终失败了,但他给了现代的探险者无限的灵感。

马赛克计划选择选择将船冻结在冰上,是向极地探险先驱的致敬,也是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的传承。

北极不像南极本身就是一块大陆,在冰层下除了冰冷的海洋,什么都没有。“极星”号冻结在冰上除了能利用洋流的力量,还给了科考队员一个在极端环境中的“家”。探险队围绕着“极星”号冻结的浮冰建立了一座科考营地,在周边和水下布放了很多先进的测量仪器,收集到许多关键的数据。

年2月24日,“极星”号被漂流带到了N88°36′,距离北极点只有公里。这是一次人类和自然合作才能完成的冒险。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一艘船能在北极的冬天冒险向北行进这么远。

去北极应该带些什么:

走近极地科考前沿

极地科学考察是世界各国展现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舞台,马赛克计划又无疑是近些年来舞台上的焦点所在。在本书中,我们将会看到世界上最先进的科考型破冰船“极星”号的剖面结构图,看看要想深入北极腹地探险,这需要具备哪些特殊的装备。

一支极地探险队包括哪些人员?

作者特别向我们介绍了“极星”号探险队的人员组成并标明了他们的职责所在:医生、直升机驾驶员、摄影师、主厨、气象学家、无线电操作员、机械师、水手……最特别的当然是北极熊巡视员——要知道北极熊可是探险队员在冰上作业时最大的威胁。

假如你是一位科考队员,你会准备些什么去北极呢?

目前最先进的科考探险装备和南森的时代又有什么不同呢?

作者比较了南森在北极探险时的装备和“极星”号探险队员的装备,让人充分感受科技的进步的同时也不得不赞叹一百多年前的智慧,南森的装备虽然没有现代科技的加持,但也能达到在极地保暖的目的。

对了,在北极记得要使用铅笔,因为严寒会让圆珠笔无法出墨。

五大科学团队解密:

“北极为什么这么热”

“极星”号的研究人员分成大气科学团队、海冰科学团队、海洋科学团队、生态系统团队和地球生命化学团队五大科学团队,他们使用先进的仪器和方法在严酷的环境中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调查研究。而他们也将是解答我们问题的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北极海冰的面积越来越少。这让海冰能反射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热能就留在了地球上,大气和海洋变得越来越暖,使得海冰冻结需要更长的时间,第二年海冰的数量大大减少,能够发射的太阳辐射也越来越少,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中。

大气科学团队讲述了冰为什么会减少。气候变暖加剧后,没有结冰的海水接触到极度寒冷的大气,就会产生水蒸气,这些水蒸气也就是云的雏形。

其中一种云叫作混合相云——由一部分冰冻的冰晶和一部分液态水组成的。从混合相云中落下的雪具备非常好的隔热性和保温性,当大量的雪落下时,雪层就像是一条保暖的毯子盖在海冰上,将其与北极的空气隔离开,阻碍一些海水结成冰。降雪越多,海冰就越薄。当然,我们对混合相云的了解迄今为止还不多,也许在马赛克计划中,大气科学团队能够收集到足够的证据。

海洋科学团队更为直接展示了变暖后的海洋对生物的恶劣影响。海水是咸的,但是自从人类开始工业化以来,海洋就开始吸收我们人类通过各种方式排放的二氧化碳了,吸收比例达到了四分之一以上。

海洋中的水一直都是呈对生物友好的pH值为8.2的弱碱性,但是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海水的pH值已经降为了8.1。别小看这0.1,海洋的酸度已经增加了近30倍。虽然你喝一口海水还是觉得很咸,但这对很多海洋生物来说简直就是灾难。科学家们观察橙色条纹的小丑鱼对酸性增强的海水的反应时,发现它们的感知完全混乱了。当有捕食者靠近的时候,它们甚至是向着捕食者游去而不是尽可能地逃离。

我们该怎么做:

为了北极,也是为了我们

“极星”号的科考行动将会帮助全世界的科学家更好地了解北极的变化对地球的其他地区究竟有什么更为重要的影响。但拯救北极和我们自己,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作者呼吁道:“如果我们都依赖他人采取行动,那才是北极真正的危机。”

在全书的最后,作者列出了许多对于延缓气候变化的日常举动。也许一个人的选择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每个人都能起到一点小小的作用,在越来越多的积累下,一定是会起到重要作用的。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就可以塑造未来。

权威的内容保证:

强大的作者、译者、审订者团队

《“极星”号!漂流北极》的作者卡塔琳娜·韦斯-图德是马赛克计划主要发起方德国阿尔弗雷德-魏格纳研究所的通讯部负责人,亲自参与了马赛克计划。她用极富现场感的描述,穿插着硬核的科学知识与有趣的科考日常,将读者带到了“极星”号破冰船上。书中的科学知识和数据均来自马赛克计划的科学团队。

译者何钰是一位多次抵达南北极点的极地向导,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她仍然翻阅了很多文献资料,核实书中的知识信息。她将自己对极地的热爱注入了这本书。在随书附赠的大折页上,你能看到她的故事——一个女孩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能带给所有追梦的孩子以力量。

负责审订的王海宁老师是前中国南极考察队员,中国极地向导联盟的创始人;刘海龙老师是马赛克计划第二航段唯一的中国科研人员,他们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并为书中的许多概念做出了更加清楚的解释。

超大开本的精装科普,

全彩印刷还原真实

《“极星”号!漂流北极》采用了8开的大开本,穿线装订,能够让读者很方便地完全摊平翻阅,不会错过书中的每一个细节。

荣获中华印制大奖金奖的印厂全彩印刷,完美还原书中的珍贵照片和写实风格的插画,展现真实的科考生活与跨越极昼极夜的瑰丽景观和北极腹地的奇异生灵。

翻阅这本书,就像是观看一部纸上的极地纪录片,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双重享受。《“极星”号!漂流北极》赠送十六张《北极一年》明信片,按照“一张一月”的形式还原了马赛克计划的完整路线,方便读者按照月份去查找。

希望《“极星”号!漂流北极》能够为你打开一扇窗,跟随“极星”号探险队去了解气候变化下的北极,去了解北极与我们的关系,去了解有一群人正在为人类的未来而努力。毕竟,对于我们来说,遥远的不是距离而是未知。

最后希望在你我的努力下,下一个夏天不会再如此炎热。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