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审美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马未都认为,中国的审美有四个层次,呈金字塔状。
所有的艺术都有通行的规律,都是由高雅向艳俗发展。
最底下这层,叫做“艳俗”。像张艺谋拍摄的《英雄》,冯小刚拍摄的《夜宴》,农村的大花布床单,流行歌曲,都是艳俗。它简单明晰,具有最广大的群众基础,是审美的第一个层次。
艳俗当然不是坏词,他是大众的审美,亦符合了大众审美的前提——理解。也就是看的明白!
二层“含蓄”。唐诗宋词是最典型的代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它的美,而无法直接理解。表达同样的意思,藏了七分表达三分,都表达了含蓄的情绪。
比如李白的《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说得很简单:彼此一分手,我就坐着船走了。听起来没什么,但从诗歌的角度上讲,这是一副著名的流水对。上一句与下一句对仗工整,意思前后相接,这就叫做流水对。它的美很含蓄,是审美的第二个层次。
三层“矫情”。矫情,是一种过度刻意的要求超出常规的一种表达,但矫情在意识中非常重要,是一种对极致表达的要求。也只有这种很矫情的表达,才能让作品有风格。
你瞅啥?
当代艺术都陷于这种状态,西方现代派的作品就是要表达一个观点,就是越来越矫情。比如典型的毕加索画作,有时很难看懂。据说英国女王都说:“我实在看不出来,他画的人的脸到底冲哪边?”。
又如中国古代的“元四家”中的倪瓒,生活中特别矫情,特洁癖,作品亦是,枯山水,简约疏淡,格调天真,以淡薄取胜。形成荒疏萧条一派。
枯枝与瘿木
四层“病态”。当审美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时候,只要进入“病态”这个层次,就会呈倒金字塔状,突然释放,然后就变成最普及的事了。病态是一个中性词,不是贬义的,只是在非常态下更加接近于你不能接受的那个状态。
病态的审美首推缠足,今人对缠足难以接受,可清代以前的人以缠足为美。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里,还专门教人怎么欣赏缠足。《红楼梦》里的男子,大都具有女性美;而女子,大都具有病态美。贾宝玉女性美,林黛玉病态美,这就是中国人在文化中追求的一种审美情趣。当然西方也有,比如芭蕾舞,西方人的束腰,阉人歌手。
病态美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金鱼。金鱼其实是畸形鱼。今天大家都说金鱼如何漂亮,但如果你第一次看见金鱼,你肯定说这鱼太难看了。金鱼是一种病态的鱼,它把鱼所有畸形的地方全部夸大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北京哈巴狗。它的全称叫中国宫廷犬,是不健康的犬。宫廷犬是近亲结婚的产物,眼距很大,牙齿稀疏,有先天愚型的特征。
过去欣赏梅花,盆景中有干枝梅,也是病态的。文人欣赏梅花的最高境界叫做“病梅”,就是这花有点儿病,半开不开。文人就喜欢这种状态。
清邓石如款瘿木树根笔筒
再说我们的家具。家具用材中有瘿木,瘿木所有的纹理都不是常态,而是病态的。“瘿”字就是一个病字边。所有人都认为,家具中如果有一块瘿,就不得了,这种病态变成一种很高层次的审美。
创造美有时候是天生的。比如唱歌,有人天生音质粗重,别人学不了。把音唱准了不难,音乐学院的学生都能做到,但唱不出那种感觉。
审美一定是通过后天学习才知道的。比如那些病态的,非常态的美,都是有人告诉你,你才知道。文人设计了审美的层次,大众就是跟着设计去学,审美是学来的。
审美金字塔
你不要拒绝你不懂的美,美的可以经过后天学习的。美是多个层面的,根本不能强求统一,这也是审美的真谛。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
▼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图片可见大图)
(点击此行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