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就被周董的新单曲《说好不哭》刷屏,虽然周董已年届不惑,但是只要他还能唱,我们这帮如此恋旧的中年人就能继续追。
追的其实也不仅仅是周董其人其歌,而是我们自己的青春。
但是,在周董百年一遇的音乐才华背后,周董自己的青春可能也有许多苦涩。
周董的钢琴
大家都知道周董的音乐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他从小练习钢琴。
周董3岁开始练琴,但因为个性调皮,所以在练琴过程中,妈妈少不了管教和打骂。据说周董妈妈专门准备了一根棍子,用来打周董手背。所以,有笑谈说周董在的乐坛,有一半是这根棍子撑住的。
但想必周董被棍子打的时候,不会太开心吧。
周董14岁那年,父母离婚,周董后面的成长主要是靠妈妈和外婆。离婚在周董的心中肯定还是留下了不小的阴影的。《爸,我回来了》中有句歌词:“不要再这样打我妈妈”,我每次听到都能感受到那种无奈的哀伤。
此时,如果想象一下,你成为了14岁的周董,辛苦练琴十年,且家庭氛围十分不和睦,你会不会觉得世界特别昏暗?
但还好周董有他的钢琴,也许还加上篮球(所以周董的第一张专辑里才有一首《斗牛》),才能坚持到见到吴宗宪,才有机会去给妈妈写一张《叶惠美》,给外婆写一首《外婆》。
如果没有这件他热爱且擅长的事情,阻拦周董的可能就不仅仅是现实,在这样的环境中,他自己就会放弃自己。
口中沉默但笔下生风的村上
再来聊聊老王最喜欢的作家村上春树。
村上是家中的独生子,从小就特别内向不爱说话。到了初中,也非常不爱上学,甚至因为不用功总被老师打。他后来自己也坦言:“不想学的、没兴趣的东西,再怎么样都不学。”这样的一个孩子,在老师眼里基本就放弃治疗了。而村上到了高中,这种厌学情绪愈演愈烈,几乎天天打麻将、和女生厮混、抽烟、跷课。
但是小时候,家中的两套世界文学丛书拯救了他,培养了他对西方文学的爱好(村上的书中经常对菲兹杰拉德等美国作家赞誉有加)。初中不爱上其他课,但一套中央公论社出版的《世界历史》全集却能读个滚瓜烂熟。到高中时代,他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喜欢阅读二手便宜的欧美原文小说,一段段翻译自己喜欢的美国惊悚小说并沉浸于阅读译文的体验。并且爱屋及乌,与美国爵士乐相识后一发不可收拾,开始收集爵士乐唱片。村上每一部小说中都会大量出现关于爵士乐的细节也来源于此,比如《挪威的森林》书名就来自于披头士的歌名(谢谢,真的不是伍佰)。“若没有迷醉于音乐,我可能不会成为小说家。”村上如是说。
所以,作为一个不爱与人社交,甚至连记者采访都几乎不接的马拉松跑者,是西方文学的阅读和爵士乐拯救了他。也促使他哪怕开了爵士乐酒馆,还能伏案写出处女作《且听风吟》,开启作家生涯。
生命的成果,要靠优势去获取
之所以今天要说起这个话题,并非因为周董的歌刷屏,而是老王不断看到身边的朋友,遇到一个类型的问题:
——“我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特别没意义,但我也不知道我自己想做什么。”
——“我觉得我特别平凡,一无是处。”
这两句话看起来毫不相关,但背后的本质问题其实都一样:不管是因为做当前的事情没有成就感,还是你觉得自己特别平凡,都是因为你没有发现自己的优势,所以无法利用自己的优势获取生命的成果和意义。
道理也很简单:这些很难获取的东西,用短板是换不到的。
或许我们过去受“木桶效应”的影响太大,太容易注意到我们的短板,试图去补足短板减少损失。但实际上,一方面补足短板的ROI非常之低,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在补足短板之前,你可以先自问一下,你的长板够长了么?在减少损失之前,你的长板带来的收获足够大了么?
大家都知道SWOT模型是用来分析商业上的竞争关系的工具,其实用在个人身上未尝不可。苏格拉底在几千年前就提到:“认识你自己。”这也是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我觉得了解自己,除了价值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另外,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到的管理者卓有成效的5个特征,其中有一条就是:用人所长。
优势发现
既然优势如此重要,那如何发现或确认自己的优势呢?
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优势。
由于优势(strengths)是个基础词汇,并没有被严格定义。通常意义上,优势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层,我们能观察到的“优势”往往是优势体现在行为上的结果——“擅长的技能(skills)”。例如周董擅长弹钢琴和作曲,村上擅长写作和欣赏爵士乐。
第二层则是铸就上述技能的底层原因:性格(character)优势、能力(ability)优势。
如果要更好的发现优势,则需要两层都要挖掘到。
具体挖掘方法呢,一种方法是“成就事件分析法”(Achievementeventanalysis)。背后逻辑是:你的优势可能已经在过去就展现出来,并且已经帮助你获得过一些成就,我们可以从这些成就归因到你的优势上。
具体的做法就是:回溯你过去人生中,找到最有成就感的3个事件,然后倒推优势,以及更底层的原因。
下面举个例子,如果有个人认为自己的成就事件之一是考研成功,他可以这样分析:
还有些方法,可以直接发现你的性格优势。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man在《CharacterStrengthsandVirtues》书中给出了24种性格优势。
那怎么找出自己身上是否有这些特质呢?Seligman肯定不会忘记这一点,他配套给出了量表(称为“VIA性格优势”量表/问卷)。在这个网站,可以找到一个免费的版本。
其他的方法还包括:
MBTI性格测试盖洛普优势识别器
你的长板,不需要跟别人比较
除了木桶效应,还有一种误区,会导致人们无法发现自己的优势,那就是与他人比较。比如,有人会说:“我最擅长的东西,别人随便做做就比我好。”
在上篇文章中,提到了我们如何去面对跟别人比较的结果。除了这里提到的,另外需要明确的是:你的长板,就是你这个水桶上比较长的板;哪怕比别的水桶的短板还要短,但它仍然是你的长板。
选择不同的参照系,你得到的是不同的数据。
当你的参照系是别人,你得到的是你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参照系是自己的其他部分时,才能得到你自身真正的长短板。
长板无用武之地?
还有人会说,我发现了我的优势,但是好像没发现什么用武之地,怎么办?
我想先陈述一条基本的观察:这个世界像一个巨型超级玛丽游戏,会给不同优势给予非常多的奖励机会,这些机会的数量远远超出我们想象。
最近上映的片子《徒手攀岩》,主人公AlexHonnold在攀岩上的先天生理优势和后天努力铸就的优势,世界就奖励了他一个酋长岩;
爱因斯坦生来头骨的形状就很清奇,且从小木讷不爱与人交往,但极度擅长思考,于是世界奖励了他一个追逐光线的幻想……
对于世界游乐场中的这些奖励,我们能够抓住少数几个,甚至一个,就足以过好我们的人生。
所以,所以世界确实只缺乏发现机会的眼睛,而不缺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