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年7月在福州举行,福建新闻广播福建之声推出百集系列报道《栋栋娜娜说文物》。绵延千年的历史传承,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英杰辈出的八闽名人。让世界了解福建,让福建走向世界!闽韵国潮,一起倾听!
年全省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在平潭南垄村发现了壳丘头遗址,可惜的是,当时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并未进行详细的考古发掘。而且,当地居民挖掘遗址上的贝壳烧制石灰,用作粉刷建筑的材料,对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
到上世纪80年代,福建博物院派出考古队,对壳丘头文化遗址进行首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21个贝壳堆积坑和一座墓葬,出土石器、骨器、玉器、贝器、陶器等遗物多件。经碳十四测年,壳丘头文化遗址距今年至年,是福建沿海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定性为福建海洋文化肇始的地方。
目前,壳丘头遗址群包括壳丘头遗址、东花丘遗址、龟山遗址,占地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年成为第八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理想聚居地
壳丘头处于山麓与海湾间的台地之上,海拔仅5米,地势平坦、雨量充沛,东临海湾不足百米,北为连绵低矮丘陵,是海岸边一处理想聚居的地方,为壳丘头先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充足的天然资源,他们在此捕鱼、采贝、狩猎,壳丘头遗址就挖掘出大量的海生贝类、鱼类骨骼。
他们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和骨器,石器中打制或经过粗磨的为数不少,器形以小型锛为主,还有少量福建境内过去未曾发现的穿孔石斧、穿孔石刀等,利用河卵石制作的石球也比较多,骨器是利用动物的肢骨制作,主要有匕首、凿子、锥子等,但只有少量是经过精细磨制的。先民利用骨锥、骨匕和凹石,通过撬取或砸击的方式,获取贝壳中的肉质。从总体来看,生产工具还比较简陋。
漂洋过海的可行性
遗址群还发现以小型石锛为代表的磨制石器,石锛普遍较小,小的长度仅有3.5厘米,装柄的复合工具,用来采集或攫取食物,可能是用于修房、造独舟破木的木工工具。
目前,国际学术界普遍观点是:距今大约年前,居住在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先民开始驾舟出海、逐浪而徙,第一站抵达台湾登岛而居,距今年左右扩散到菲律宾,之后继续向东向南迁徙,将文明的火种撒向广袤的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形成了现在世界上最庞大的分布于南太平洋及印度洋岛屿的南岛语族族群。
年7月,6名来自法属波利尼西亚的南岛语族后人,登上仿古独木舟,从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启程,赴福建寻根问祖,远航1.6万海里后,抵达平潭壳丘头文化遗址所在地。旅程历时4个月,证明了从中国乘独木舟漂到南太平洋诸岛的可行性。
监制:赵林、阮怡
编辑:孙世庆
播音:栋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