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铁六局文化宣传",获取最新资讯
蒙华铁路庙湾跨沪陕高速特大桥
点击观看视频
西峡境内、伏牛山巅,有一群被称为蒙华硬汉的北京铁建工程人。他们四载砥剑、劈山架桥,为了建设好全国最长、规模最大的运煤专线——蒙华铁路,义无反顾地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激荡人心的大会战:开工伊始,中铁六局北京铁建公司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一队队精兵强将跑步进入施工主战场,面对13亿产值,地势条件错综复杂的大体量工程,闪电般地拉开个日夜奋战的攻坚大幕……“苦过、累过,但我们从没放弃过”,蒙华硬汉们四年来为修筑“北煤南运”的“光明之路”砥砺攻坚、不懈努力。
桥隧“相依”,打好长线阵地战
熟悉蒙华17标的人都知道,这里“隧多线长、桥多山长、风多雨长”。之所以要在伏牛群山之中起虹桥、架巨龙,是为了保护南水北调发源地、恐龙蛋保护区的原生态环境。与此同时,桥连隧、隧搭桥的建设重担随之而来:33座桥梁,17座隧道,41座涵洞……“路-桥-隧”反复循环,像一把把“利刃”把10公里的路基切割成30余段,造成了工点零散、作业面小、施工便道不连续等施工困境。
工程部部长*贺无不感叹地说道,“桥隧相依是蒙华17标最大的特色,这源自于我们标段有三多:短隧道群多,桥梁高墩多,施工断点多,为我们的施工组织、技术装备、人员素质带来全方位挑战”。要说起最大的挑战,首推重阳镇桥隧群——它夹在群山之间,由西到东分别为重阳4号隧道、竹进西沟大桥、40米路基、竹进东沟中桥、后石尖隧道、塔沟大桥、西岗隧道、西岗大桥……总体呈现出“W+V”字形分布,形成四桥三隧的桥隧群,尤其是墩身高度达34.5米的7跨现浇箱梁施工,技术方案要求高,安全风险大。单论施工便道就长达52公里,是正线的2倍,其中新建山区便道18公里,跨越沟谷,挖填方量大。
面对巍峨高山、陡峭深涧,蒙华硬汉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为了打好桥隧相连这场阵地战,前方现场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白班夜班连轴转;后方钢筋加工厂、混凝土拌合站、构件厂满负荷运转,两天削平一座材料储备山……隧道比桥梁的施工周期长,工艺复杂,所以项目部统筹谋划,排兵布阵。先是着力攻坚,通隧道;然后全员提速,建桥梁;最后建强主干,搭通桥台,连接两端桥隧……从而顺利攻克“一桥接两隧”的施工难题。就这样,人撑人、点连点、线接线,一直扩展到全线……,最终让一条条隧道群、桥梁段连珠成串,划出了蒙华人心中最优美的“拼搏曲线”。
一开始面对着满山满谷的桥梁、隧道、路基……谁都难免会咋舌犯怵。但是困难够硬,就是在检验你的精神是否能更硬。随着施工的深入推进,蒙华硬汉们咬着牙、忍着痛,一步一步从“想建设”到“能建设”到“建设好”,不仅要让路实、桥起、隧通,更要把一个个硬脊梁的人在天地间立起来……项目部刘飞书记感慨地说,“4年下来,兄弟们从‘蒙华大学’毕业。这里战线长、时间长,我们没有怨言,反而要感谢这里的一切。不少兄弟在隧道桥梁都干过一遍,在实战中成长为复合技术型人才,真的是干完一个工程,带出一支铁*!”。
守住“初心”,打好安全保卫战
山体坡度高达70度,垂直高差70米,隧道总长度达米……这就是项目部标段内最难攻克的重阳1号隧道。施工过程中,蒙华硬汉们没有贪功求快,而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宁绕百米远,不冒一步险,光施工便道就修建了1.7公里,其中盘山路就有米。
安全风险远不止于此——重阳1号隧道内地质条件可谓五花八门,穿越大理石、石英片岩等地层,绝大部分为Ⅳ级、Ⅴ级围岩,并且还有岩石掉块、塌方的危险,安全风险极高。项目部针对不同的围岩等级,交替使用三台阶、两台阶、全断面“三种工法”确保隧道内少掉块、免塌方。
回想当初,重阳1号在图纸上还是一条“线”的时候,建设者们得到的Ⅳ级围岩占比是18%。但是随着施工一步步推进,Ⅳ级围岩占比陡然提升到56%,安全压力随之而来。为了减少爆炸创面对围岩的扰动,确保施工安全。项目部实行“光面爆破”,精准控制炸药量及炮眼间距,定点定量进行局部“微创”爆破,确保一次成型,使钻爆控制达到了平均线性超挖小于10CM、炮眼残痕率大于90%的要求,提高了隧道施工安全系数和施工工效。
重阳1号隧道主管工程师任苇罡回忆到,当时隧道进口开挖到米时,突然大面积涌水,一天涌水量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标准游泳池的水量,“工人都是泡在水里干活,一个月只能干80米”。为了及时解决涌水问题,项目部采用“引排结合”的方法,每隔10米修建排水沟,顺着隧道坡度把水引到集水井。与此同时,20个排水泵一起开动从集水井抽水排水,迅速化解涌水危机,一个月能干米。
年11月8日,在最后一声爆破声响后,重阳1号隧道顺利贯通,所有曾经为安全施工付出的勇敢初心、青春热血,都得到了最踏石有印的肯定。任苇罡望着身后的重阳1号隧道,动情地说:“年毕业,我就守着这条隧道,一守就是四年,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和兄弟们一起建成隧道,隧道教会我们如何成长”。
高空“牵手”,打好质量攻坚战
在蒙华17标,有一条蜿蜒腾跃的游龙凌空穿越在伏牛群山之中,它就是项目部承建的唯一一座跨高速特大桥——庙湾跨沪陕高速特大桥。回想大桥初建时,正午阳光挥洒,40多米的桥墩上,22岁的测量员陈洪涛手持棱镜向南眺望,憧憬着铁路建成后,一车车黑漆漆的煤运向自己的家乡。
为了让心中蓝图,成为现实新景,项目部采用连续梁挂篮施工,让40+72+40米的连续梁凌空横跨沪陕高速,实现高空“牵手”。为了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蒙华硬汉们慈父惜子一般悉心呵护着大桥:采用C50混凝土精心浇筑,夏天工人们还给梁体打起“遮阳伞”——盖土工布、洒水养护,一丝不苟;冬天工人们给梁体穿上“棉衣”——烤暖气、勤测温,体贴入微……
质量部部长王瑞升说,“质量就是蒙华的生命线。‘精于工、匠于心’的工匠精神,是我们蒙华人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就这样,他们用赤诚匠心,扎扎实实地做到原材料质量把关、混凝土浇筑振捣、后期养护“三个到位”;他们用过硬实力,取得了技术、质量管理双A级单位,省去了70%的报验程序,赢得了施工宝贵的战机……
回溯开工伊始,开工必优的誓言就早已深镌在蒙华硬汉们的心中:从项目部和劳务队的班组长签署“班组长质量责任书”,到验工计价前签署“班组长质量承诺书”……一张张*令状不仅立在了纸上,更体现在工程的质量上:为了实现高精度合龙,项目部的测量硬汉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雨,马不停蹄地奋战在大桥施工一线,实行线形监测,边干边测边调整,确保测量实时控制,质量不打折扣。除此之外,质量部严格按照“三检制”质量管理制度,同步推进班组长自检、技术员复检、质检员专检,确保合龙前质量优质,万无一失。
年9月6日凌晨2点,是庙湾跨沪陕特大桥在高空正式“牵手”时刻。为了确保桥体质量坚实牢固不变形,项目部选择在这一天温度最低的时候完成合龙。此时此刻,依然坚守在测量一线的陈洪涛,背对着家乡的方向,屏息凝视着黑夜中棱镜反射回来的那一束微光。大桥正式合龙的一瞬间,欢呼声在群山间久久回荡,激动的泪水从他的眼眶中涌出……“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只有真正在蒙华一线苦过、累过、抗过来的人,才能真正懂得喜悦泪水背后的倾情热爱和无悔坚守。
回望个披荆斩棘、艰苦奋战的日日夜夜,从年8月16日,船鱼沟大桥墩台身全部完成;到年7月14日,槐树营隧道顺利贯通;再到蒙华铁路联调联试……一路走来,蒙华硬汉们为荣誉而战、为使命而拼,在崇山峻岭之中架起了一条北煤南运的“光明之路”,用责任担当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再创精品的建设者赞歌。(侯赛赛李沐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